2020-1-7
包世臣(1775一1855),安吳(今 安徽 涇縣)人。清代學者、書法家。包世臣是北宋名臣—— 包拯 二十九世孫。字慎伯,晚號倦翁、小倦游閣外史。 嘉慶 二十年舉人,曾官江西新喻知縣,被劾去官。包世臣學識淵博,喜兵家言,治經(jīng)濟學。對農(nóng)政、貨幣以及文學等均有研究。28歲時遇 鄧石如 ,師從學篆隸,后又倡導北魏。晚年習二王。自稱:“慎伯中年書從顏、歐入手,轉(zhuǎn)及蘇、董,后肆力北魏,晚習二王,遂成絕業(yè)?!弊詳M為“右軍第一人”,自負之極。包世臣的主要歷史功績在于通過書論《 藝舟雙楫 》等倡導碑學,對清代中、后期書風的變革影響很大,至今為書界稱頌。
包世臣(1775~1855),清代學者、文學家、書法家(清代著名篆刻家、書畫家吳熙載的老師)。字慎伯,號誠伯、慎齋,晚號倦翁,又自署白門倦游閣外史、小倦游閣外史。安徽涇縣人。涇縣于東漢時曾分置安吳,包氏舊居接近其地,所以學者稱安吳先生、“包安吳”。自幼家貧,勤苦學習,工詞章,有經(jīng)濟大略,喜談兵。嘉慶十三年(1808)中舉, [4] 多次考進士不中,以大挑試用為江西新喻縣令,年余,又被彈劾免職。此后曾先后為陶澍、裕謙、楊芳等人幕客。他畢生留心于經(jīng)世之學,并勤于實際考察,對于漕運、水利、鹽務、農(nóng)業(yè)、民俗、刑法、軍事等,都能提出有價值的見解。東南大吏每遇兵、荒、河、漕、鹽諸巨政,經(jīng)常向他咨詢,以此名滿江淮。嘉慶十九年(1814),南京地區(qū)因旱大饑,包世臣力勸江寧巨紳秦承業(yè)倡舉義賑,并上書兩江總督百齡,促其設法拯救災民。 [5] 鴉片戰(zhàn)爭時期,他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實況和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曾有記述與議論,頗具卓見。
清朝的封建官吏中,他的社會地位非常低微,而在當時社會中卻是一個相當知名的人物。因為,包世臣對當時重大的社會問題,如:農(nóng)政、漕運、鹽務、河工、銀荒、貨幣以及水利、賦稅、吏治、法律、軍事等方面的實際情況,都相當熟悉,尤其具有農(nóng)、禮、刑、兵,所謂“齊民四術”的廣博學識,所以,包世臣成為當時許多封疆大吏重視的“全才”幕僚。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則徐任欽差大臣赴粵禁煙,次年正月路過江西南昌時,曾向他問過禁煙之計,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由廣東調(diào)浙江,四月抵南昌時,又和他商討御英之策。包世臣生平著作,晚年收集、整理為《安吳四種》一書。
包世臣思想、學術皆不同于乾嘉以來一般學人。他論文也貫穿經(jīng)世之旨,與當時古文家、經(jīng)學家異趣。他反對脫離民事,將道抽象化,批評 韓愈 、 柳宗元 以來古文家抽象地載道之文是"離事與禮,而虛言道以張其軍"(《與楊季子論文書》);譏刺"近世治古文者,一若非言道則無以自尊其文";提出"道附于事而統(tǒng) 于禮 ","事無大小,茍能明其始卒,究其義類,皆足以成至文,固不必悉本忠孝,攸關家國",提倡"言事之文""記事之文"(同前)。這是與明代 歸有光 、 唐順之 以來的古文派及當時的 桐城派 針鋒相對的,反映了近代要求文章與經(jīng)世相結合的潮流。他的文章也大都關切時務政事, 譚獻 稱其"深切著明"(《復堂日記》)。 姚柬之 評他的文章說:"少事謹嚴,老彌健肆,一洗數(shù)百年門戶依傍之陋。"(《書 安吳四種 后》)其詩亦"廉質(zhì)竣整"(林昌□《 射鷹樓詩話 》)。以五古為最好。他學書30年,為 書家 大宗,論書法尤精,所著《 藝舟雙楫 》為中國書學理論重要著作。篆刻亦為當世推重,間亦作畫。
(編輯:幀雨)
授權專線0571-28800232(售前熱線) |
在線授權在線授權法律聲明 服務與支持 |
字體安裝字體格式字體安裝 常見問題 |
關于我們關于我們聯(lián)系我們 商務合作 |
關注我們新浪微博官方微信 ![]() |
TEL: 400-803-0018 0571-28800235 28800232 侵權舉報/合作E-mail : yegy1977(at)qq.com
Copyright ? 2007-2025 杭州賢書閣文化創(chuàng)意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浙ICP備14029513號-4 / 公安備案:33010502001632 Process: 0.00747